在足球转会市场上,天价引援往往伴随着巨大争议,曼联主帅埃里克·滕哈格的经纪人塞巴斯蒂安·基内斯在接受荷兰媒体采访时爆出猛料:2022年夏天,滕哈格曾明确反对曼联以1亿欧元高价签下巴西边锋安东尼,但俱乐部高层最终未采纳其建议,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足坛热议,也让曼联近年来的引援策略再度成为焦点。
据基内斯透露,滕哈格在安东尼的转会谈判中始终持谨慎态度。“埃里克很清楚安东尼的能力,他们在阿贾克斯合作愉快,但他认为1亿欧元的价格远超球员实际价值,他多次向曼联管理层建议寻找更经济的替代者,甚至提供了几名性价比更高的候选名单。”时任曼联足球总监约翰·默塔夫和首席执行官理查德·阿诺德坚持完成交易,最终以创队史纪录的转会费签下安东尼。
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曼联“病急乱投医”的典型案例,2022-23赛季初,曼联因开局低迷陷入舆论漩涡,俱乐部迫切希望通过重磅引援提振士气,而安东尼作为滕哈格在阿贾克斯的旧部,被视为能快速适应英超的“即战力”,但基内斯强调:“滕哈格更希望俱乐部将预算用于补强中锋或后腰,而非押注一名尚未证明自己的年轻边锋。”
加盟曼联后,安东尼的表现始终未能匹配其身价,首个赛季,他在44场比赛中仅贡献8球3助攻,场均关键传球、过人成功率等数据均低于英超同位置平均水平,2023-24赛季,安东尼状态进一步下滑,甚至一度失去主力位置,尽管滕哈格多次公开维护弟子,但英国媒体普遍认为,巴西人已成为曼联“最失败的引援之一”。
数据网站《Transfermarkt》显示,安东尼当前身价已跌至3500万欧元,不足转会费的40%,更令曼联尴尬的是,同期以更低价格加盟的球员——如利物浦的加克波(4200万欧元)、阿森纳的特罗萨德(2400万欧元)——均交出更亮眼的表现。
基内斯的爆料将矛头直指曼联管理层,据悉,滕哈格在转会中仅有“建议权”,最终决定权掌握在默塔夫为首的引援团队手中,而默塔夫在2023年底因转会操作不力被解职,似乎佐证了决策失误的存在。
足球财经专家基兰·马圭尔分析称:“曼联长期缺乏系统的引援架构,他们习惯为‘品牌效应’支付溢价,却忽视球员与战术体系的适配性。”安东尼的案例中,俱乐部显然高估了“滕哈格嫡系”的标签价值,低估了英超的竞技强度。
此次事件还暴露出滕哈格与曼联高层之间的微妙关系,尽管荷兰人率队夺得2023-24赛季联赛杯,但联赛成绩起伏不定,部分球迷开始质疑其建队思路,而管理层未采纳主帅关键建议的行为,也被视为对其权威的削弱。
《曼彻斯特晚报》指出:“如果曼联未来继续在转会市场犯错,滕哈格很可能成为替罪羊。”曼联新股东吉姆·拉特克利夫正推动管理层重组,体育总监丹·阿什沃斯的到任或改变引援模式,但如何消化安东尼的沉没成本,仍是棘手难题。
安东尼的案例并非孤例,近年来,切尔西的穆德里克(1亿欧元)、巴萨的费兰·托雷斯(5500万欧元)等转会均因性价比失衡备受诟病,欧足联在2024年推出的“财政可持续性规则”已开始限制俱乐部过度支出,但根治“溢价病”仍需时间。
前阿森纳主帅温格对此评论道:“现代足球过于依赖短期救赎,而忽视长期规划,安东尼的悲剧在于,他被价格绑架了期待。”
对于曼联而言,安东尼的教训或许能加速改革,拉特克利夫已承诺将引入“数据驱动”的引援模型,并减少主帅在转会中的个人偏好权重,而滕哈格若想巩固帅位,也需要在现有阵容中挖掘潜力——例如培养阿马德·迪亚洛等青训球员,缓解边锋位置的依赖。
无论如何,这次爆料再次证明:足球世界的天价交易,从来不只是教练或球员的问题,而是整个管理系统协作的试金石,曼联若想重返巅峰,必须从安东尼的1亿欧元学费中汲取真正的教训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