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超新赛季节制性下跪,从仪式到反思,种族平等之路如何超越形式主义?

2025年英超新赛季的序幕拉开,一个熟悉的场景再次成为焦点:球员们在开赛前单膝跪地,延续着自2020年起为支持“黑命贵”(Black Lives Matter)运动而发起的反种族主义仪式,与往年不同的是,本赛季这一举动被官方定义为“节制性下跪”——仅在重大比赛如开幕战、德比战或特定纪念场次中进行,而非每场必行,这一变化立即引发热议:这是否意味着“屈膝”已从坚定的抗议符号,退化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表演?抑或是足球界在寻找更可持续的平等行动方式?

屈膝的起源:从抗议符号到联赛常规仪式

“屈膝”动作的体育起源可追溯到2016年,当时美式足球运动员科林·卡佩尼克在奏国歌时跪地,抗议警察暴力和种族不公,2020年,非裔男子乔治·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球震荡,英超联赛迅速响应,将屈膝作为开赛前的固定环节,初期,这一仪式获得广泛支持,球员们通过集体跪地表达团结,球衣上印有“黑命贵”标语,看台也常出现反种族主义横幅,对许多球迷和运动员而言,屈膝不仅是姿态,更是对结构性歧视的直面挑战。

争议随之而来,部分群体批评其“政治化体育”,甚至出现球迷嘘声抗议的场景,英国政界人士也卷入论战,有的指责屈膝与特定组织绑定过于紧密,有的则强调应聚焦于行动而非符号,随着时间推移,争议逐渐分化了公众意见,2023年的一项民调显示,支持屈膝的英国球迷比例从2020年的72%降至54%,反对者则上升至30%,其余持中立态度,这种分化暗示了仪式的疲劳效应:当跪地成为每周例行公事,其情感冲击力可能被稀释。

新赛季的“节制性下跪”:为何改变?如何执行?

英超联盟在2025年夏季宣布调整屈膝政策,强调“节制性”旨在平衡象征意义与实际影响,联盟首席执行官在声明中解释:“我们坚信反种族主义的承诺必须长期坚持,但方式需要进化,通过聚焦关键比赛,我们希望让这一仪式重新获得关注度,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入教育、招聘等实质行动。”具体规则包括:屈膝仅适用于赛季首轮、圣诞赛程、本土德比(如曼彻斯特或北伦敦德比)、以及反种族主义纪念日等场合;其他比赛前,球员可改用鼓掌、臂章或球场广播等方式传递信息。

英超新赛季节制性下跪,从仪式到反思,种族平等之路如何超越形式主义?

这一调整得到部分教练和球员的公开支持,利物浦主帅克洛普表示:“每天都跪地可能让一些人麻木,现在我们在重要时刻跪地,反而能唤醒更多讨论。”曼城队长迪亚斯补充:“真正的改变需要政策支持,比如增加少数族裔教练比例——仪式是火花,但火焰得靠制度燃烧。”批评声同样尖锐,前英格兰国脚费迪南德在社交媒体上质疑:“种族主义每天发生,为什么抗议要‘节制’?这像是在迎合反对者。”球迷群体中,激进派认为这是妥协,保守派则欢迎“体育回归体育”的倾向。

形式主义风险:当仪式失去灵魂

“节制性下跪”引发的核心忧虑,在于其可能加剧形式主义,社会学家艾米丽·卡特分析指出,当抗议动作被制度化并减少频率,它容易沦为“标签化正义”——看似正确却无实质内容,类似案例在体育史上屡见不鲜:NBA球队曾佩戴“平等”袖标,但若缺乏配套的社区投资,袖标便只是时尚配饰,在英超,已有迹象显示屈膝的象征意义在褪色:2024年的一项调查发现,65%的球员认为跪地“已自动化”,仅20%觉得它能激发深刻反思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形式主义可能掩盖联赛的结构性问题,英超在种族平等方面仍有长路要走:2025年数据显示,92家职业俱乐部中,仅有6名少数族裔主教练;高层管理层中族裔多样性不足15%,针对球员的种族侮辱事件持续发生,如2024年一名球迷因向阿斯顿维拉球员投掷香蕉而被禁赛,批评者指出,如果屈膝不再伴随严厉惩处歧视、改革招聘机制等硬措施,它反而会成为“道德遮羞布”,让联盟安于现状。

超越跪地:英超的实质性行动与全球对比

尽管仪式调整存疑,但英超在反种族主义行动上并非停滞不前,2025年,联盟启动了“平等进击”计划,承诺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亿英镑用于多项倡议:包括在青训营推行无意识偏见培训、设立少数族裔教练奖学金、与警方合作升级球场歧视监控技术,这些措施得到职业球员工会的认可,秘书长马斯特斯称:“屈膝是可见的起点,但真正的比赛在更衣室和董事会里。”

横向对比其他联赛,英超的“节制性” approach 折射出全球体育界的探索,西甲自2023年起完全取消集体屈膝,转而要求俱乐部提交年度多样性报告;德甲则保留每场跪地,但搭配“声音而非沉默”项目,鼓励球员参与社区对话,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(MLS)采取中间路径:仪式不定期举行,但强制俱乐部聘请多样性官员,这些差异显示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,关键是如何让符号与行动相辅相成。

球迷与球员的分歧:多元声音中的共识寻求

新政策下,球迷反应呈现两极,在曼联首场实行“节制性跪地”的比赛中,老特拉福德看台出现分裂场景:一侧举起“跪地不是妥协”的横幅,另一侧则高呼“专注足球”,这种分歧反映了社会更深层的裂痕,中年球迷约翰·史密斯坦言:“我支持反种族主义,但每周跪地让我觉得体育被绑架了。”而年轻球迷丽贝卡·陈反驳:“如果跪地让人不适,正好说明问题严重——舒适从来不是抗议的目的。”

球员群体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,切尔西前锋斯特林长期倡导平等,他支持节制性跪地:“我们需要打破机械重复,让每次跪地都成为教育时刻。”但升班马球队的一名匿名球员透露:“减少跪地可能向种族主义者释放错误信号,认为我们退缩了。”这种多元意见凸显了平衡的难度:联赛需既尊重个人选择,又维护集体价值观。

英超新赛季节制性下跪,从仪式到反思,种族平等之路如何超越形式主义?

未来之路:从符号到系统变革的挑战

英超的“节制性下跪”实验,本质是体育社会角色演进的缩影,在2025年的媒体环境下,符号行动的传播力既强大又脆弱:一次跪地可能引爆社交媒体,但也可能速朽于信息洪流,要避免形式主义,联赛必须确保仪式与系统性变革挂钩——将屈膝场次的收视收入部分捐赠给反歧视组织,或公开量化多样性目标的进展。

历史表明,体育抗议从未一蹴而就,从1968年奥运会的“黑人权力致敬”到今天的屈膝,每一次姿态都伴随争议,但也推动对话,英超作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联赛,其政策调整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,评判“节制性跪地”成功与否的标准,不在于它是否让所有人满意,而在于它是否催化了从球场到社会的实质进步。

正如一位资深评论员所言:“跪地一分钟容易,难的是站起来后如何行动。”新赛季的英超,正站在符号与行动的十字路口,其探索或许不完美,但至少提醒我们:反种族主义不是赛季间的间歇剧,而是一场需要耐力、创新与勇气的漫长比赛。

标签:

返回顶部